2009/04/17

时代周刊 越南对中国“入侵”的新恐惧

  三十年前,越南士兵在北部边界附近的谅山展开最后的激战以击退敌军。双方损失惨重,但越南最终宣布胜利。几十年后,两国已经重建外交关系,至少在公开场合互称朋友。前对手如今成为主要投资国,双边贸易进入全盛时期,涌入的是游客而不是军队。

 那些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中国大力投资越南,这是它积极扩张在东南亚的商业和政治影响力的努力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如今参与无数道路项目,矿业和电厂。然而,尽管两个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得到越南领导人的鼓励,但对于这个国家千年来不断排斥中国靠近的人们而言,这种友好的侵入令人不好受。越南很多人担心中国不仅手握他们国家自然资源的钥匙,而且掌握敏感的战略领域,威胁着国家的安全。越南机械工业协会主席阮文秋(音译,Nguyen Van Thu)警告说,“危险之处在于,中国已经赢得大部分的电力、水泥和化肥厂建设项目。他们会吃光一切,什么都不会剩下。”

  阮文秋怀疑中国企业通过过低的报价赢得建筑合同——报价过低意味着他们可能偷工减料,影响质量与安全。但阮文秋最担心的是大量中国工人的涌入,他们会抢走越南人的工作,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中国承包商把什么东西都带到这里,甚至马桶都带来。越南可以生产这些东西,越南人可以做这些工作。”

  反华情绪最新焦点是河内允许中铝子公司在越南中部高地(Central Highlands)开采铝土矿的计划。越南估计拥有80亿吨高品质铝土,储量世界第三。然而,提取矿物的环境成本可能很高。露天开采(strip mining)很有效率,但会给大地留下伤疤,而且加工铝土的过程会释放有毒污染物,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这些污染物会渗入水中。越南若干自身科学家以及新兴的环保运动已经质疑把采矿权交给中国是否明智,由于开矿会对环境造成大规模破坏,中国已经关闭它自己的矿。

 但是,真正的反对意见似乎跟环境关系不大,跟越南对北方邻国的恐惧关系较大。民族主义团体指责河内屈服于中国的压力,允许这个采矿项目推进。博客则煽风点火,加剧人们对中国工人涌入的恐惧,他们认为这是北京占领他们国家的长期战略。被禁的亲民主团体乐得借机批评专制政府,他们称这是一个“拙劣的计划”。本月初,异见人士Thich Quang Do称露天采矿将破坏该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他还认为这项计划造就了一个“越南依赖中国的例子”。

  美国铝业巨人美铝(Alcoa)在中部高地的达农省(Dak Nong)采矿的计划却没有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

  曾经击败过法国人和美国人的越南军事领袖武元甲(Vo Nguyen Giap)的批评可能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这位97岁的战争英雄在致越南总理阮晋勇(Nguyen Tan Dung)的信中表示对中部高地出现大量中国人感到担忧,中部高地是越南的战略门户。

  中国对资源的渴求也令该地区的其他国家感到不安。上月,澳大利亚政府驳回中国五矿以18亿美元收购OZ Minerals的交易。

  河内政府表示它聆听人们的关切,但似乎无所行动。阮晋勇最近宣布铝土矿的开采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

  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国防学院的越南问题专家塞耶(Carl A. Thayer)表示,越南的压力很大。为求生存,越南需要与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贸易。塞耶承认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的运作独立于政府,“如果要追根问底,你总会找到军方或安全联系。但中国侵略?我不这么认为。”

  塞耶认为,越南的一些问题是越南自己造成的。这个国家越发依赖外资以托起经济。但在全球经济衰退之后,2009年第一季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猛跌70%。

  河内一直呼吁增加投资,如今由于经济无力,对外部资金的渴求更甚。越南还积累了巨额对华贸易逆差。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过境投资新项目,河内无法掌握一切。他们也不能切断资金流了事。塞耶认为,“越南人不得不谨慎考虑他们到底要什么。”(作者 Martha Ann Overland)

台湾专家:大陆目前建航母只会是海上活靶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对媒体表示,中国海军将把军事现代化作为首要任务,计划加速建造大型战舰、新一代飞机和精密制导鱼雷。不过,他并未提到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对此,台湾专家认为,大陆目前只能在南海或者在太平洋西侧部署,而没有能力到达全球三大洋。他同时认为,中国目前在建航母面前有很多困难,即使建出来,也只是活动的靶子。
  美国之音消息,台湾军事专家毕源廷指出,中国目前希望在所谓的第一岛链以西成为一个海军的强权,也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夏威夷以东归美国管,夏威夷以西是中国海军的势力范围。他说,这是因为中国海军目前的军事实力尚未达到具有在全球作战的能力,因此,他们只能把目标定在加强区域海战能力方面。

  毕源廷说:“因为现在来讲,大陆现在最强的还是它的潜艇部队,它的核潜艇现在基本上可以在全球巡航。但是问题是,它如果要跟美国、俄国这些海军强权作对抗,相对来讲还是稍微弱了一点。它如果把它的战力整个部署到三大洋的话,以目前来讲,对中国海军是非常不利的。而如果它只是局限在太平洋西侧或是南海,甚至是印度洋的边缘,在区域海域里面,它还可以做得到。”

  中国曾表示,将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以展示中国的国力和海军的战斗力。一些军事专家预测,在这次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的活动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正式宣布建造航母的计划,以此作为赠送给这次海军建军节的“礼物”。

  可是,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说,一位在上海的军事专家说,中国今年不大可能宣布建造航母的决定,因为北京只有在能够有按预定计划完工的把握的情况下才会做这样的宣布。

  台湾军事专家毕源廷认为,如果只是做航母的硬件,中国大陆是具备条件的,因为中国具有制造大型舰船的技术和能力。但是航母上的舰载系统以及舰载飞机对中国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另外,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因为目前中国海军是以岸基为主,而不是像美军那样以航母为基地,让飞机从航母上起飞。

  毕源廷说:“飞行员的训练还有地勤人员的训练,这方面它几乎是零。所以,就算你把航空母舰做出来,没有相应配合的舰载机跟人力资源的话,你做的航空母舰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海上的一个活动的靶子而已。”

印度欲为“阿鲁纳恰尔邦”申请亚行贷款 遭中国拒绝

“就像以前印度向中国派遣代表团,总喜欢在团员中掺杂一两个‘阿邦’官员,似乎一旦成行,就是外交胜利”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伊洛发自新德里一则姗姗来迟的报道,却在印度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而炒作风波背后,也将印度方面的一次“如意算盘”公之于众。

4月11日,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中国拒绝批准亚行对印度的贷款”。报道称,在亚洲开发银行最近举行的一次董事会上,由于中国拒绝批准一项对印度的贷款项目,导致该项目被迫暂时搁浅。该报同时表示,这是“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罕见的摩擦”。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有关系。

英媒点火 印媒跟风

整个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

3月底,亚洲开发银行召开的一次董事会前,作为接受亚行贷款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再次提交了约29亿美元的贷款计划,其中包括了向中印两国争议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地区提供6000万美元贷款,用于洪水治理和卫生项目。


《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并未提出进行干预的理由。“但是,亚行说,中国对亚行拟订向印度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的项目提供贷款的计划表示不满。”最终计划被推迟批准。


英国媒体的报道迅速被印度媒体转载,并继而进行一贯的煽风点火式的评论和跟进。《印度时报》称“中国首次将双边争端带入多边场合”,印度《金融快报》评论则断言:“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增大是必然的。但这次中国史无前例地显示政治肌肉,惊醒印度决策层:对华外交必须强硬,再强硬。”

赤裸裸地“夹带私货”


亚行对此事表态低调,称将寻求再次安排会议重新审议印度计划。

事实上,亚行董事会当时要讨论的是“亚行对印度的国别伙伴关系战略”,该战略是在2012年前对印度贷款的概要。而印度方面将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放在其中虽然用心良苦,但其浑水摸鱼的心态已经昭然若揭。

印度某大报资深外交编辑就在私下里对印度外交的“小里小气、小打小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印度在贷款计划中列入“阿邦”是毫无意义的“夹带私货”的行为。


“就算是亚行批准了,也不代表亚行就支持‘阿邦’是印度的一部分。”这位资深编辑表示,就像以前印度向中国派遣代表团,总喜欢在团员中掺杂一两个“阿邦”官员,似乎一旦成行,就是外交胜利。这种小家子气的行为根本无助于印度的外交和国家利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表示:“处在中印存在领土争议的‘阿邦’,印度想把贷款用于基础设施或军事用途,都不合适。”
江涌进一步分析,如今印度在该地区加紧搞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基础设施,也多是冲着中国来的,所以即使中方真的拒绝提供贷款也没有什么不妥。


印专家不齿政客选举炒作


消息曝光后,印度当局某些人物也坐不住了。印度外长慕克吉说,亚行的决定是错误的。慕克吉称,没有贷款,印度自己出钱,在“阿邦”的项目也要完成。


但也有不少媒体和战略界人士对此事反应格外冷静。尼赫鲁大学研究国际问题的一位专家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印度总理大选已经进入高潮,话题炒作如火如荼,关于中国特别是领土争端的议题更是“良好的题材”,各党派和他们的相关媒体当然不会放过,但没人会拿他们的话当真。


况且,在尼赫鲁大学的一些专家眼中,领土争端由来已久,英国媒体此次迟到的“披露”显然也并不单纯。“两国正在谈判,媒体喊一喊、发泄一通怨气就能够解决吗?西方媒体从来都没放弃在中印间打入楔子的企图,曾经制造印巴分治的英国人能安什么好心?”

印度专家认为,亚行贷款问题总要解决。印度追求的目标是,按照世界银行的做法,在贷款计划中列个附注,说明批准贷款不代表亚行对领土归属问题的态度。只是,这样的算盘要想成功或许并不容易。

小孩生法国不改爱国情 邓亚萍出任北京团委副书记


原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16日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新华社记者16日从共青团北京市委获悉,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当天在北京团市委全体大会上宣读了对邓亚萍的任命。


今年36岁的邓亚萍5岁起跟父亲学打乒乓球,1983年进入河南省乒乓球队,1987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她打球以快速凶狠、作风顽强著称,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称邓亚萍“代表着运动员的风貌”。


先后夺得四枚奥运会金牌和18项世界冠军的邓亚萍于1997年退役,开始了11年的求学之 路。她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从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开始补习, 到用英文完成博士论文,邓亚萍的求学之路体现了一个世界冠军顽强的意志力。


求学期间,邓亚萍还身兼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工作,这些经历使她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2000年11月,她经国际奥委会主席任命进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2002年1月成为运动和环境委员会委员。她曾担任北京申办奥运会形象大 使,2003年出任北京奥组委市场部国内赞助商处负责人。北京奥运筹办和举办期间,任奥运村部副部长的邓亚萍带领团队为来自全世界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大家庭 成员提供了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邓亚萍调任北京团市委的前不久,另一位“乒坛女皇”王楠,已正式到共青团中央工作。
 

依赖中国,朝鲜又为何敢对中国说“不”?

日前朝鲜单方面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重新启动核设施,此外还宣布驱逐美国核查人员。朝鲜的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是因为在此前的发射卫星较量中自己的利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再次走的“悬崖战略”。朝鲜提出抗议、反对本无可厚非,这次朝鲜“毅然决然”的宣布不再参加“六方会谈”这一唯一解决朝鲜核问题而设立的国际机制。朝鲜这种“自断后路”的做法,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抗议和要挟美日等国,但另一方面也向中国出了一道“难题”。中国一贯是六方会谈的主办国和积极倡议国,朝鲜此举显然是大声了向中国说“不”,也就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首先应该说,在二战后以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中朝两国可谓是经历了各种恩恩怨怨,既有抗美援朝时亲密无间的革命友谊,也有因社会道路不同而产生的信任危机,也有因中韩建交而导致两国关系的倒退。

但不管是就目前的两国关系来看,还是出于地缘、历史等因素来看,中国和朝鲜毫无疑问已经结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这不是一种单向需求的“付出+索取”模式,而是一种两方都有所求的“互补”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来看,中朝关系就是一种“双赢”或“俱败”的模式,没有一个国家能单方面获取最大的利益,朝鲜不可能,中国也不可能,尽管相对来说朝鲜对中国的需求更大一些。

就中朝两国的关系模式来看,中国对朝鲜的“付出”都是有形的、显而易见的,比如粮食、能源、资金;而朝鲜对中国的“贡献”则主要是隐性的,这就包括地缘优势的获取、军事和国防压力的减轻以及在国际问题的主动权方面。

如果说中朝两国关系在五六十年代的“火热”发展主要是出于朝鲜对中国抗美援朝的感激以及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纯粹的革命感情的话,那么在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冲击后,这种“革命的友谊”可以说已经是日渐淡化,已经起不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了。那么现在中朝关系之所以依然能保持至少在表面看起来很“和谐”的状态,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出于两国现实利益的考量。

“感情”和“利益”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因素。相比较而言,感情相对稳定和持久,而利益则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一旦中朝关系的发展由“感情主轴”转向“利益主轴”后,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经常出现起伏,甚至时好时坏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中朝关系一时的起伏变化而难以释怀。

中朝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相互利用、各取所需的的关系。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中国不可能无限制的支持朝鲜的所有行动,朝鲜也不可能如中国所愿凡事都跟着中国走,中朝两国在“核问题”上的分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利益决定一切”的情况下,各国为利益而积极奔走,因此显然不存在什么“背叛”之嫌,也不用背负什么道德包袱。因此,在中朝两国之间,朝鲜为了自己认为是“对”的国家利益而采取一些措施(也许这些利益在中国看来是错误的)就是无可厚非的。因此,首先从道德方面,朝鲜不存在什么对不起中国的考虑。

再者,虽然中朝两国由于种种因素而结成一种利益共同体,但这并不代表两国国家在任何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出于国家利益、国内政治以及对外目标的不同,中朝两国在同一问题上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也会导致不同的应急措施。尽管朝鲜在某些层面上需要中国的支持和配合,但这并不代表朝鲜就一定会完全听从中国的声音。朝鲜也很明白中国在朝鲜的利益之所在,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放弃”朝鲜。可以说,虽然有可能会引起中国的不满,但朝鲜还是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说“不”。

因此说,朝鲜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说“不”或向中国表示不满,这是一种正常国家利益的诉求,对此,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反应,而是要采取合理、冷静的措施和态度来应对处理。国政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