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台湾“行政院”3月2日下最后通牒,1个月内,统一中英对照表,完成汉语拼音正名。届时,“淡水”用通用拼音标注为“Danshuei”,“台北”标注为“Taipei”。外媒指出,汉语拼音与通用拼音之争,就是台湾政坛上统一与“台独”争议的另一个战场。
重庆晚报3月5日报道 位于台北的一个交通标牌,“淡水”用通用拼音标注为“Danshuei”,“台北”标注为“Taipei”。
台湾“行政院”去年要求完成全台的汉语拼音正名,但拥有地名管辖权的各县市存在歧见,全台地名乱糟糟。“行政院”3月2日下最后通牒,1个月内,统一中英对照表,完成汉语拼音正名。
行政区域全要“改名”
台“行政院”2日召开会议,由“政务委员”曾志朗召集,副召集人为“研考会”主委江宜桦。
曾志朗表示,去年9月“行政院”拍板核定中文译名系统实行汉语拼音,但由于目前社会上仍有部分质疑与误解,他要求“教育部”应加强政策倡导与说明。江宜桦也建议,由于国际广为流通是汉语拼音,而通用拼音主要是整合岛内“国语”、闽南语、客语、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外界对两种拼音系统流通性的认知和事实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教育部”应加强厘清。
会中决议,责成“内政部”全力沟通协调,全台368个乡镇市区通通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行政区域名称中英对照表”。
背后潜藏政治角力
在台湾,汉语拼音与通用拼音之争看似语言领域的争议,实际上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海外媒体指出,综观近年来岛内关于中文译音问题的论战,汉语拼音与通用拼音之争说穿了,就是台湾政坛上的某些势力将其当作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与“台独”争议的另一个战场。
台湾问题专家富权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汉语拼音与通用拼音之争,虽然在表面上看是一场‘学术’之争,但却隐潜着‘大中国’与‘台湾本土’意识,即‘统’与‘独’理念之争。这从分别坚持两种不同拼音人士的省籍、政党、政治立场等背景中就可以一目了然。”
名词解释
通用拼音是中文拉丁化拼音法,原台湾当局号称其是汉语拼音的“改良版”。
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间其实只有3个音的不同,但使用起来却造成几何级数的差异。统计显示,通用拼音会造成48%的词语拼写形式与汉语拼音产生差异,导致交流阻碍。
例如,一家姓“张”的人分居在两岸,大陆的护照上是汉语拼音的“ZHANG”,而按照岛内通用拼音的拼写则为“JHANG”。如此一来,明明是一家人,看起来却是两个姓。
新闻背景
“拼音大战”从蒋介石“战”到马英九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主政”时期,台当局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一直沿用1918年公布的注音符号。尽管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使用,注音符号越来越不适应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但出于政治考虑,台当局仍坚持使用注音符号。
1996年,台当局筹设“亚太营运中心”,为了将拼音系统与国际接轨,统一中文译音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1999年7月,李登辉“当政”时期,台“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动小组”决议中文音译采用汉语拼音,却引发10余名民进党县市长的反对。本来就对“台独”心有所属的李登辉,自然顺势“暂缓推行”。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大肆推动“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汉语拼音更成了当局的“眼中钉”。当年10月7日,台“教育部国语推动委员会”宣布以台湾本土研制的通用拼音取代中国大陆通用、联合国公认、国际标准都认可的汉语拼音方案。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拼音大战”。当年9月16日,台“教育部”决议全面放弃通用拼音,改用与大陆通用的汉语拼音。
综合中新社、国际先驱导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