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6

俄对中国和日本态度一度难以捉摸:这是不是巧合?

在上个月签署的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背后,是俄罗斯加快东部开发的步伐。

  该协议源于去年10月底两国政府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后者在今年三月到期。基于此,英国邓迪大学Philip Andrews-Speed教授在2月12日就估计双方可能很快签约,中方以贷款换取石油。五天后,协议签署。

  不过,从他的分析可见,这一切其实也是顺理成章。

  首先,按照协议,中国以250亿美元贷款换取俄罗斯在未来二十年向中国提供总计三亿吨石油,每年1500万吨。这涉及双方各两家公司,中方是中石油集团和国家开发银行,来自中国的贷款,有150亿美元给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另外100亿美元给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后者承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油管线项目,西起泰舍特,向东横穿东西伯利亚,行经4000多公里,抵达远东港口纳霍德卡。

  其次,这已经是两国在2005年以来第二次签署此类协议。当时俄罗斯最大私营石油公司尤科斯破产,国有性质的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要收购其名下最值钱的尤甘斯克,这要动用93亿美元。但它无法在国内筹到这笔钱,最终还是中石油集团与之签约,以60亿美元贷款换取它从2005年到2010年向中国出口总计484万吨石油。

  如同Andrews-Speed所说,俄罗斯缺钱,中国缺油,两国大有合作空间。具体到2-17协议,之所以仍由中石油集团出面,背后还有尤科斯在解体前曾与其签约,要从东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修建管线向中国出口原油的原因,这部分原油也将出自东西伯利亚。

  若说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作为尤科斯的后继者,继续跟中石油集团打交道,那么,该公司作为该国唯一拥有石油出口权的公司,在2005年也跟多家外国公司签约,“重新界定外国人在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角色”。其中包括与中石化合作开发位于东西伯利亚以东的萨哈林-3号一个区块,以及与中石油集团成立合资公司,2007年,该合资公司以投标方式获得两个区块,都在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沿线,都在东西伯利亚。

  2005年实际上也是俄罗斯加快推进东部开发计划的年份。在这一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增速跟上年持平,与前几年保持的快速增长不同,于是有人讨论俄罗斯的石油产量是不是达到峰值,以后只会掉头下跌,直到枯竭;又有人提到,在苏联时代,油气资源开发是按照难易程度,对半划为“现在开发”和“留待以后开发”两种情况,分别处理,但现在没人在意,结果大家都去争夺相对容易开发的地区。

  东西伯利亚恰恰属于被忽略之地,因为那里自然条件恶劣,冬季寒冷而漫长,创下在南极以外的世界最低气温纪录(零下77.2度),开采出来的石油必须经过加热才能避免在管道结冻而无法进行输送。然而它的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并不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4%和20%,被认为是俄罗斯最后一片未开发的资源宝库。

  并且,东西伯利亚临近亚洲市场,这在希望摆脱依赖欧洲单一市场局面的俄罗斯看来很有分量。不止一位专家说过,也许当地最终探明的油气储量不会大到可以对国际市场构成影响的地步,但它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更多地在于其地理位置,在于地缘政治的考虑。

  俄罗斯的态度恐怕也很明显。比如,2005年夏天,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成为莫斯科以外的唯一一站;进入200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把新年第一次出访定在俄罗斯最东部省份,同时要求国有公司启动基建项目,为推进东部开发铺路。

  2009年1月,官方数据显示俄罗斯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石油产量轻微下跌,虽然跌幅不足一个百分点,但在过去十年却是首次下跌,跟2005年的增速持平有着本质区别。这固然有国际油价在2008年下半年大跌的影响在内,没人愿意增产而压低价格,但这也给俄罗斯提供了一个理由,为鼓励国内油气资源开发而继续出台优惠措施,并向东倾斜。

  比如,就在2-17协议签署前,2月13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表态支持对新油田生产的石油临时豁免出口关税的提议。市场普遍认为,该提议若能通过,最大受益者就是正在东西伯利亚进行开发的公司。同日,俄罗斯能源部长说他们还考虑对东西伯利亚新油田开发给予临时豁免矿产开采税的优惠,还说他认为这些优惠措施应该至少持续三年。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东进思路非常清晰。接下来的问题,其中之一大概在于:俄罗斯对中国和日本等国的态度一度难以捉摸,致使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的走向成为悬念,开工日期一拖再拖。如今中俄签约,包括确认该管线至少要输送一部分石油到中国,那么日本呢?

  事实上,就在中俄签约第二天,2月18日,在萨哈林岛,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共同见证俄罗斯首个液化天然气场投产,麻生并且成为战后首位来到该岛的日本首相,这是不是巧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